中国古代的跨海大桥
发布时间:2021-12-13 08:42:05 来源:团结报
日前,国内首座跨海高速铁路桥——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成功实现全桥贯通,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成就令人自豪不已。
中国是桥文化的故乡,其实,世界上最早的跨海大桥也位于泉州,那便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洛阳桥。
洛阳桥始建于宋代,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时任泉州知州的蔡襄主持修建了洛阳桥。洛阳桥所在的洛阳江入海口风高浪急,传统的建桥墩方式根本不适用于这样的水文条件。聪明的古人发明了全新的“筏形基础”,即通过投填石块在水底形成一条横向的矮石堤,在此基础上建设桥墩,石堤就像一个筏托举着桥梁,使石桥在狂风暴雨中屹立不倒。
洛阳桥还将桥墩造成船型,在水流较急的区域将桥墩的一面建设成船尖状。这样,面对滚滚而来的流水时,桥墩可以有效减轻水流的冲击。嘉祐四年(1059年),洛阳桥建成,桥长约1200米,宽约5米,跨江接海,非常雄伟。
此外,有着“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的现存中古时代世界最长跨海梁式石桥也坐落在泉州,它就是安平桥,连接着泉州市安海镇和南安县水头镇之间的海面。
虽然都是跨海大桥,但安平桥比洛阳桥长得多,而且安平桥跨越的水域更广,很多地方淤泥堆积,如果全部照搬“筏形基础”,不仅工程量浩大,而且难以形成合力。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新任泉州郡守赵令衿开始主持续建安平桥,人们创造性开发了“睡木沉基”法:在落潮时将建墩区域平整,然后用两层以上纵横交叉编成的木筏固定在筑墩处,再在筏上垒筑墩石,随着墩石逐层增高,分量不断加重,木筏便渐渐沉陷到了泥沙中,并一直下陷到承重层,这样既保证了桥墩的稳固,又简便实用、省工省料。
安平桥还沿用了洛阳桥使用过的船型墩,但又分为三种形式:水流缓的水域采用长方形墩,较深时改用半船型石墩,水流最急处则采用双头尖的筏形墩。这些设计充分考虑了海潮、水流等因素,有效减轻了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力。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安平桥全线贯通,投入使用。据记载,建成后的安平桥长811丈,合约2700多米长(现存2070米)。
在宋代修建这样的跨海大桥完全称得上是一项“超级工程”。安平桥的修建掀起了建造长桥的热潮。南宋绍兴年间,玉澜桥、苏埭桥等相继建成,泉州南门外的玉澜桥长1000余丈,约3000米以上,同样位于泉州南门外的苏埭桥达到了惊人的2300丈,差不多接近8000米。
清代同治年间人们重修安平桥,并在中界桥段亭侧的一座寺庙门柱上刻了一副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意思是人间所有的佛都以释迦牟尼佛为祖,而天下没有一座桥比这安平桥更长了。宋代的“超级桥梁”甚多,比如之前提到的玉澜桥、苏埭桥长度都远超安平桥,为何后来安平桥倒成了中国古代的第一长桥呢?原来,经历了几百年风雨,许多长桥已经损毁不存,有些只存下了原桥的一部分,而保留相对完整的安平桥也因此成了中国古桥长度的“天花板”。
中国是桥文化的故乡,从宋代的洛阳桥、安平桥到如今的杭州湾大桥和港珠澳大桥,一座座“超级工程”令人骄傲与自豪。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是无穷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邱俊霖)
[ 责任编辑:赵昕 ]
日前,国内首座跨海高速铁路桥——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成功实现全桥贯通,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成就令人自豪不已。
中国是桥文化的故乡,其实,世界上最早的跨海大桥也位于泉州,那便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洛阳桥。
洛阳桥始建于宋代,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时任泉州知州的蔡襄主持修建了洛阳桥。洛阳桥所在的洛阳江入海口风高浪急,传统的建桥墩方式根本不适用于这样的水文条件。聪明的古人发明了全新的“筏形基础”,即通过投填石块在水底形成一条横向的矮石堤,在此基础上建设桥墩,石堤就像一个筏托举着桥梁,使石桥在狂风暴雨中屹立不倒。
洛阳桥还将桥墩造成船型,在水流较急的区域将桥墩的一面建设成船尖状。这样,面对滚滚而来的流水时,桥墩可以有效减轻水流的冲击。嘉祐四年(1059年),洛阳桥建成,桥长约1200米,宽约5米,跨江接海,非常雄伟。
此外,有着“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的现存中古时代世界最长跨海梁式石桥也坐落在泉州,它就是安平桥,连接着泉州市安海镇和南安县水头镇之间的海面。
虽然都是跨海大桥,但安平桥比洛阳桥长得多,而且安平桥跨越的水域更广,很多地方淤泥堆积,如果全部照搬“筏形基础”,不仅工程量浩大,而且难以形成合力。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新任泉州郡守赵令衿开始主持续建安平桥,人们创造性开发了“睡木沉基”法:在落潮时将建墩区域平整,然后用两层以上纵横交叉编成的木筏固定在筑墩处,再在筏上垒筑墩石,随着墩石逐层增高,分量不断加重,木筏便渐渐沉陷到了泥沙中,并一直下陷到承重层,这样既保证了桥墩的稳固,又简便实用、省工省料。
安平桥还沿用了洛阳桥使用过的船型墩,但又分为三种形式:水流缓的水域采用长方形墩,较深时改用半船型石墩,水流最急处则采用双头尖的筏形墩。这些设计充分考虑了海潮、水流等因素,有效减轻了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力。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安平桥全线贯通,投入使用。据记载,建成后的安平桥长811丈,合约2700多米长(现存2070米)。
在宋代修建这样的跨海大桥完全称得上是一项“超级工程”。安平桥的修建掀起了建造长桥的热潮。南宋绍兴年间,玉澜桥、苏埭桥等相继建成,泉州南门外的玉澜桥长1000余丈,约3000米以上,同样位于泉州南门外的苏埭桥达到了惊人的2300丈,差不多接近8000米。
清代同治年间人们重修安平桥,并在中界桥段亭侧的一座寺庙门柱上刻了一副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意思是人间所有的佛都以释迦牟尼佛为祖,而天下没有一座桥比这安平桥更长了。宋代的“超级桥梁”甚多,比如之前提到的玉澜桥、苏埭桥长度都远超安平桥,为何后来安平桥倒成了中国古代的第一长桥呢?原来,经历了几百年风雨,许多长桥已经损毁不存,有些只存下了原桥的一部分,而保留相对完整的安平桥也因此成了中国古桥长度的“天花板”。
中国是桥文化的故乡,从宋代的洛阳桥、安平桥到如今的杭州湾大桥和港珠澳大桥,一座座“超级工程”令人骄傲与自豪。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是无穷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邱俊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