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6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热点话题盘点

发布时间:2016-06-20 10:05:20 来源:团结网

这两天,博鳌一如既往的碧海蓝天,也一如既往的热浪扑面(最高温度达32摄氏度)。来自海内外的500多位政治、经济、企业界人士,却齐聚这座世界会议小镇,赴一场名为“2016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的约会。论坛内外,头脑风暴、智慧碰撞不断,亦如博鳌的天气一般,热烈火爆。


关键词合作共赢

 

新华社秘书长刘正荣:

搭建互利共赢政企合作平台

2013年秋天,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引起了沿线各个国家地区的广泛共鸣和积极响应,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海南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在“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细胞,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

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以“融合与共赢·同创丝路新梦想”为主题,选在风景优美的“世界会议小镇”博鳌举办,寓意深刻。举办企业家博鳌论坛,是为了给海内外企业家搭建一个有价值的交流平台,促进海内外政企之间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前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

减少审批带来巨大经济利益

近年来,中央政府通过简政放权、加大反腐、增强政府官员和企业的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改善了政商关系。

中国入世谈判时承诺了在中国入世三年之后,全面放开中国企业进出口权的审批,这个重大的承诺使入世后的中国外贸突飞猛进地发展。放开外贸经营权审批权以后,从事外贸经营的企业从原来一两百家猛增到到几十万家,这就是减少审批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

  近年来中央加大反腐力度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打下了重要基础。当然,要警惕一些官员从反腐前的“乱作为”变成“不作为”。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迟福林:

  新一轮全球化将以自由贸易为重点

  全球进入了以自由贸易为重点的新一轮全球化进程,能不能适应全球新一轮服务贸易快速增长的大趋势,加快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二次开放,已成为我国能不能在开放当中抓住机遇、争取主动、推动国内的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服务贸易加快发展,而贸易保护明显抬头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就要有多种形式的贸易自由化来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比如说可以在“一带一路”沿线建立多边、双边、区域性、全球性的自由贸易区,也可以单向的,比如跟某些中欧国家建立能源经济圈,跟亚欧建设旅游经济圈等。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霍恩全:

  “一带一路”建设还需处理好国内各种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以后并没有忘记周边的国家,没有忘记其他欠发达的国家,这是一个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怎样和世界各国携手并进、共同繁荣的一个伟大倡议。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提倡丝绸之路精神,要有当年古代出使西域的丝绸之路精神,使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局限于原来的区域,把更大的合作,更广的领域合作拓展开来,实现融合互通、共同发展。

  第二,要处理好国内的各种关系。因为“一带一路”以后不但有国家的规划还有行动纲领,各个省也在做这样的规划,省级或者地区的“一带一路”要与国家的纲领一致。第三,由于企业单打独斗的目前形势确实不利于“一带一路”的愿景开发,应该受到政府引领,主要强调企业走出去是为了地区的发展和沿线国家的发展。

 

  民革中央企业家联谊会秘书长、常务副会长陈定旺:

  发挥联谊会优势 努力做好三件事

  作为本次论坛的协办单位,民革中央企业家联谊会自身也是一个沟通海内外华人企业家的大平台。联谊会将结合自身特性,全方位帮助配合海内外华人企业家,并秉承“一带一路”开放包容、互学互进的精神,创造恢弘的融合与共赢。我们联谊会在进行“一带一路”的战略中,主要做三件事:

  第一,提供畅通便利的沟通交流平台。民革党员中有许多优秀的企业家,遍布全国各地。我们将把推动海内外企业家横向交流作为民革中央企业家联谊会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举办民革企业家企业发展论坛等形式,促进企业家之间的沟通,拉近距离,促使企业家们建立良好后续合作方向。

  第二,促进国内国际资源合作共享。民革企业家在国内数量庞大,影响广泛,其中多数在当地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行着参政议政、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利用联谊会这个平台的优势,深入挖掘国内和国际资源潜力,充分连接起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通过搭建金融服务平台、产业集聚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海外企业“引进来”、国内企业“走出去”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第三,加强企业团结,避免恶性竞争。我们密切跟踪会员企业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会员企业的大数据平台,积极开展服务工作,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避免重复投资。同时我们不仅要引导会员企业化解危机、规避风险,更要促成合作,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提高企业间的凝聚力,形成合力抱团出海。

 

  世纪富国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传琴:

  打造产业与金融相融合的投融资平台

  提到政企合作共赢,尤其是结合金融问题与政企合作共赢,不得不提到近期热度颇高的PPP模式,就是政府跟社会资本合作或者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目前PPP项目有三种付费模式,一是使用者购买服务,二是政府购买服务,三是缺口性政府补偿服务。以前以银行贷款为主要的融资方式已难以满足投资大、经营期长的项目,为了加快PPP的项目落地,不仅需要PPP项目满足社会资本参与,还应该解决PPP融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加快发展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PPP项目融资,对于产生本地的现金流的PPP项目,鼓励先行先试,对于PPP项目进行资产证券化;对准公益性和公益性的PPP项目,鼓励开展大型一体化的PPP项目。其次,目前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额度管理性条件,即收益、成本、责任与风险要求,还应该提高资本能动性,只有健康有效的退出才会有积极的进入,推进PPP的模式发展。第三,加快PPP项目资产政权化相关的金融工具创新。第四,加快PPP的资产政权化相关制度创新。此外,还要加快对公共服务的价格改革,为PPP项目开展营造资产证券化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健康中国

 

  国家卫计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代涛:

  深化医改不能只上游筑坝、不管下游放水

 

  深化医改就是解决就医问题,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健康中国建设不能只上游筑坝,而不管下游放水,要解决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医疗卫生服务问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当前,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起草《“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为2016-2030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从大健康、大卫生的高度出发,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从国家层面制定整体性解决方案,让人人享有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和高水平的健康保障。

  建设健康中国,就要调动政府、社会、个人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动员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强化多部门协作,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有效满足多元的健康需求,为经济新常态注入新活力,以实现健康生活少生病,有病早治早康复,健康服务工作全覆盖。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群众体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梅:

  体育不再是少数运动员的代名词

 

  很高兴看到健康中国作为一个响亮的口号并上升到国家战略。随着健康中国的建设,体育运动也被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体育不再是少数运动员的代名词。

  当前,在全民健身领域,至少三个方面工作可以做:首先加强科学研究。体育科学研究属于应用基础研究,解决的是我们为什么要运动和如何运动。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但一定要有科学依据证明这项运动是合理适当的。第二,要进行健身指导,也就是将科学理论方法转化成大众健身,要科学引导大众进行体育锻炼。第三,强化运动健身的保障服务,如着装、器材、场地、配套监控辅助设备等。

 

  黑龙江省祖研北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明:

  让大豆与科技握手

 

  黑龙江被美誉为北大仓,是因为我们有良好的黑土地,我们的绿色食品连续多年占据全国的销量第一。黑龙江的龙江大豆蛋白含量远高于其他区域大豆的蛋白含量,所以在此基础上我们发挥它的蛋白优势,将龙江的大豆和玉米与现代科技握手,让您吃出健康,告别亚健康,远离疾病困扰。

 

  环球医药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殷允录:

  互联网+中医药产业将引发新的引擎

 

  业内权威专家曾经指出,中医将亡于药,实际上,近年来,看中医药的产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研发投入不足、科技水平落后、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品质良莠不齐等制约因素。

  随着第四次革命的悄然到来,互联网信息已成为传统产业破局发展的利器,相信,互联网同样能助力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涅磐腾飞。

  互联网+中医药产业将引发新的引擎,这里具体表现为,互联网具有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特点,可以提升产业信息化程度;利用大数据实时性,可建立中医药全产业链数字化标准化的体系;互联网技术有利于助推中医药产业在激烈竞争当中树立民族品牌的优势;互联网打破空间区域限制,为中医药产业搭建全球的销售体系;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传播中医药的优秀文化,助推产业进入世界医疗主流市场;互联网可成为中医药产业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投融资平台等。

 

  关键词农业走出去

 

  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

  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布局要考虑六大方面

  从我国的农业发展阶段与资源禀赋来看,农业“走出去”势在必然。下一步,在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布局上需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考虑投资目的、投资主体、投资领域、投资地域、投资方式、投资资金六大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志雄:

  农业企业“走出去”应预置风险防控措施

 

  贸易和投资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主要领域,我国农业企业在“走出去”时应预置风险防控措施以及谋划好合作模式。其中,在预置风险防控措施方面,国家和政府应该为企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农业合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要完善法律援助体系。 “行稳致远”是农业“走出去”成不成功的最终衡量标准,“行稳致远”有三个目标:企业与社会利益最大化就并存;中外农业利益最大化并存,中外农民和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并存。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孔祥智:

  美国农业合作模式有重要借鉴意义

 

  近年来,美国加强了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业合作,和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中亚、北非等国家的农业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对于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带一路”国家农业资源丰富,很多国家和中国的农业资源具有互补性。中国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实现本国的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服务。

 

  海南润达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宝尤: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助推农业国际化

  农业要想国际化,第一农业要集约化,第二产品要标准化,第三管理要数据化,第四整个程序要流程化。中国农业问题的核心是产品安全,为了能够使我们的农产品、农业技术、农业经营模式和体系走出来,我们只能做到全产业链,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物流加工交易和品牌市场体系。(马寅秋 周福志)

[ 责任编辑:周冰倩 ]

相关新闻